寄予文學中的師生情誼 法比安諾談安伯托4個創作哲學
2025年02月08日 / 2025TiBE台北國際書展

義大利小說家安伯托・艾可(Umberto Eco)雖已逝世,但他的作品《玫瑰的名字》、《傅科擺》依然膾炙人口,在義大利以至全世界讀者心中佔有重要地位。義大利作家法比安諾・馬西密(Fabiano Massimi)表示,他是因為讀了艾可的短文《帶著鮭魚去旅行》而萌生師從艾可的念頭。雖然當時在艾可的符號學課程中學習到的不多——因為這是一門極其艱深的學科——但他從艾可身上領悟了四個重要的創作哲學:
一、「知識份子既有用又無用。」 艾可在作品中多次探討文學的價值,他認為文學表面看來或許無用,但實則卻為人們帶來美的感受,就如同生活中許多事物一樣,看似無用卻有其價值。
二、「站在旁觀者角度,才能看清事情的原貌。」 艾可在創作時從不悲觀,因為他會以一種旁觀的視角進行創作,為讀者提供第三者的觀點。
三、「不要害怕死亡!」 艾可鼓勵文學創作者專注寫作,不要被死亡的陰影所困擾。
四、「要正經八百地笑!」 艾可主張以微笑面對萬事,但同時保持嚴肅的態度處理。
法比安諾笑談,雖然大眾都認為艾可是位嚴謹的跨領域研究學者及文學大師,但他其實也是個富有幽默感的人。比如,他總會在上課前說些玩笑來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,還會將這些趣談記錄成文。此外,這位理性的文學大師也極具感性。法比安諾以艾可的《昨日之島》為例,艾可透過虛構的主角羅貝托無法跨越子午線,逃離船上抵達小島(船上的時間是今天,小島上的時間是昨天),將自己對「緬懷、嚮往過去」的情感,具象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。